一款原价7万元的某品牌腕表,在APP推荐的广告网站中购买,仅需1498元。同时,网站方还承诺支持货到付款、专柜验货。
但当记者向卖家展示该品牌官方客服表示“该品牌并没有线上非官网外的销售渠道”的截图后,卖家才承认,自己所出售的产品是“一比一复刻”的假冒伪劣产品。
随后,记者便向APP方客服举报了以上软广和垃圾广告,但要么就是得到客服答复后,无人处理相关信息,要么就是根本无法联系到平台方的客服。
在热点新闻里“夹带私货”悄悄插入软广?广告内容夸大其词严重违反《广告法》?投诉无门,恶意广告依旧猖獗?
那么,在被央视曝光后,这些APP的现状如何?事后,守哥再度打开了报道中提及的某款APP。
在APP的首页,守哥发现一篇从标题到内容都是在为某款防晒霜打广告的“硬广”,并没有标注任何“广告”字样。
而继续浏览,守哥又发现一款减肥产品广告,虽然标注了广告字样,但这款号称“30天瘦40斤”的减肥产品广告,明显有着夸大效果、虚假宣传的嫌疑。
当守哥通过广告中的联系方式咨询详情时,客服无法说出产品的详细品牌和成分,只能苍白地再三声明自己的产品“安全无害”。
在网络上售卖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的减肥产品,并大打有“减肥”、“瘦身”、“降脂”的治疗效果,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条明确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由此可见,在经历了央视曝光后,部分APP内仍然存在的违法软广、垃圾广告现象。
02
恶意广告为黑灰产助力
改善网络空间需三方联动
在手机不离手的今天,每个网民都可能曾在某个APP中被垃圾广告困扰过。
前段时间的“3·15晚会”中,也曾曝光过一款APP,在软件内植入大量瘦身产品、治病“良药”的广告。
违法广告为何屡禁不止?新闻里夹带广告的行为到底是否合理?可能涉嫌哪些违法违规?
1、挂羊头卖狗肉,以资讯形式吸引点击:
一些明显是广告的内容,会在不标注“广告”的情况下,通过资讯类内容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引流。这种以垂直类内容精准吸引有对应需求的群体点击,实质上是为产品增加销量的行为,不仅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扰,还严重违反了我国《广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第十四条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发布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2、标题夸大其词,虚假信息吸引用户购买:
一些明确标注了为“广告”的内容,也会通过夸大产品效果的标题来吸引用户点击。诸如“30天瘦40斤”的减肥产品、“1折购买专柜奢侈品”的仿冒名表、“7天淡斑、30天祛斑”的美容液...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第二十八条明确指出: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
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消费者遇到欺诈行为,可以要求广告主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责任。广告发布者如果明知道发布的是虚假广告,仍然发布、制作,广告经营者要与广告主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
3、披上合法外衣,为网络黑灰产引流:
甚至更有一些披着“兼职”、“直播”、“短视频平台”类合法软件推荐的软广,实则是在为网络赌博、色情直播等网络黑灰产行业引流。
如被“3·15晚会”曝光的这款APP中,就曾出现过一则披着“网络赚钱”的外皮,实则在向用户推荐某款违法线上赌博APP的违法广告。
总的来说,上述这类不合规运营的“垃圾广告”,可能具有以下几种安全隐患。
>>>骚扰用户,可能造成财产损失
由于这些垃圾广告隐藏在新闻资讯类APP中,很多网友在使用过程中会降低警惕,容易被诸如“1折买名牌”的广告吸引,从而花钱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造成财产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很多广告推广的护肤品、药品等,并不符合国家相应标准,还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伤。
>>>审核不严,可能沦为黑产引流工具
对于这些平台运营商而言,信息流广告是一项重要的盈利工具,但是,片面追求利益却没有对广告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危害。
一来,可能为色情淫秽、低俗信息引流,影响青少年网民的身心健康;
二来,一些不法分子会借此发布虚假信息,打着各类折扣、兼职、中奖等旗号售卖假冒伪劣产品,或实施诈骗,导致用户财产受到损失;
三来,还可能违规发布一些虚假新闻、谣言、转载来路不明的信息误导舆论。
根据《2019中国互联网广告发展报告》的统计,去年全国互联网广告总收入超过4300亿元,而且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垃圾广告,需要监管方、平台运营方和用户三方联动,加大打击力度,维护网络广告环境的清朗与公平:
监管方:
1、加强对网络APP的监管力度,对不合规的APP进行及时的警告和关停;
2、加大对发布虚假广告、恶意广告,引导恶意流量平台方的处罚力度,给予压力,督促平台方对待信息流广告审查更加严格。
平台方:
1、对平台内资讯发布加大自查自纠力度,建立资讯发布前排查审核、发布时实时跟进、发布后及时处理的资讯审查机制,尽可能避免不良广告泛滥的情况;
2、建立便捷、高效的投诉处理渠道,与用户协同合作,及时处理收到的广告信息流相关投诉信息;
用户:
1、遇到不良广告信息内容,及时向平台方进行举报,共同维护网络环境;
2、需要购买产品时,尽量选择官方渠道。在网络冲浪过程中保持理性,不被夸大、虚假的广告宣传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