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面值的数字人民币你见过吗?
别惊讶
这还真不是假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
深圳进行“数字人民币”测试的红包活动
近5万名“幸运锦鲤”通过抽签中奖
在规定场景下体验了“数字人民币”购物~
可当董先生把快递打开后,才发现与之前自己搜索过的“生肖纪念酒”包装有些不一样,生产厂家也不同。
一:铺天盖地的推广
二:“一抽即中”的奖项
三:“五花八门”的额外收费
四:虚假的价格标签
五:“聚沙成塔”的收益
除了此类“百分百中奖”的骗局外,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这些“抽奖”套路。
01 满一定金额参与抽奖,折现先交“登记费”
商家宣传只要下单满一定金额就可以参与抽奖,中奖率同样也是百分百,奖品都是高档手机、奢侈品牌首饰等,并且滚动播出其他用户的中奖信息取得用户的信任。
用户购买产品中奖后可能会产生“很划算”的心理,在商家的引诱下再次购物抽奖,之后商家又告诉用户奖品可以折现,但需要登记用户的个人信息,还需要缴纳登记费,但登记费是可以返还。
这时用户如果选择相信商家选择“折现”并支付登记费那钱财就是有去无回。如果不选择“折现”商家也可以发送劣质产品或拒绝发货,诱导用户消费的目的也已经达到。
02 诱导用户填写手机号,强行开通付费套餐
这类型抽奖的模式是中奖后要求输入手机号免费领取,结果用户“一顿操作”未被提醒就莫名其妙地开通了付费套餐。
03 调整中奖概率,让用户“上头”
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网站,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风险网站。那么大家对风险网站又有多少了解和认识呢?
一起进入风险网站Q&A:
Q1
我们可能接触到哪些风险网站?
A
1、虚假交易平台
骗子通过第三方社交软件发送交易链接,但链接跳转的是和正规交易平台非常相似的钓鱼网站,交易的金额会全部流入骗子的账户且受害者无法收到商品。
2、虚假执法网站
一般在冒充公检法诈骗中出现。骗子给受害者发送虚假执法网站,以此让受害者确信自己卷入案件中,同时获取受害者在网站填写的个人信息。
3、虚假投资、理财平台
一般在杀猪盘诈骗中出现。诱导受害者在平台中投入大量投资金额,并以解冻账户、缴纳保证金等骗取金钱。
4、色情、赌博网站
通过色情内容、博彩游戏等诱导受害者在平台进行充值、支付购买服务,骗取金钱和个人隐私信息。
Q2
我们可能在哪里接触到风险网站?
A
1、恶意广告
许多合法网站依靠付费广告生存,但这些广告中可能隐藏了恶意网站,而网站站长和用户都不知情。
当用户可以点击这个网络广告时,浏览器可能重定向到恶意网站,或在后台下载恶意软件。
2、垃圾邮件或私信
骗子通过邮件或社交媒体私信发送一些吸引人的文字和图片,点击后会跳转到恶意网站。带有恶意代码的网站能窃取网站访问者的登录信息或其他数据。
3、聊天中的不明链接
骗子冒充客服、警察等通过微信、QQ给受害者发送恶意链接。
4、恶意手机软件
恶意APP通常会链接到风险网站,例如赌博平台,并引导用户不断进行充值。
Q3
风险网站有什么危害?
A
1、用户在风险网站进行登录操作,容易导致账号密码被窃取。不法分子就可以用这些密码去尝试登录你的支付宝、淘宝、网银账户等等。
2、不法分子通过风险网站窃取个人信息,如通讯录、银行卡号、身份信息等,再将这些信息打包卖给诈骗集团,用来精准诈骗。
3、不法分子利用网站漏洞植入木马病毒,当用户点击链接,就有可能感染病毒,导致银行卡、微信、支付宝内的资金被盗刷。
Q4
如何防止落入风险网站的陷阱?
A
01
不要点击不明链接
不要点击邮件、短信、聊天中来历不明的链接,不要随意点击网页弹窗。
点击链接前可仔细观察域名,有些仿冒网站域名和官网非常相似。
例如:
https://www.apple.com.cn/(苹果官网)
http://www.apple.mmncd.cn(钓鱼网站)
访问带有官网标志的网站防止进入钓鱼网站。
02
观察是否带有绿色安全标志
有些网址前面会有一个绿色的安全标志,这些网页一般不会有广告弹出,浏览时就不用担心会被恶意广告干扰,或者不小心点击到恶意链接。
这个绿色安全标志就是网页做了HTTPS,给网页加上了SSL安全证书,避免了网页篡改、流量劫持等。
03
在http://开头的网站谨慎操作
尽量访问https://开头的网站,而在http://开头的网站最好不要进行敏感操作,如输入银行卡信息等,否则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04
对不明网址进行检测
访问网站前,可在微信-腾讯安全中心小程序-不明网址查一查,进行风险网址检测。一旦检测到风险网址,会及时提醒用户。
腾讯手机管家睿眼安全实验室可对风险网址进行精准检测。
睿眼安全实验室具备专业的终端威胁感知服务,是搭建在腾讯安全服务上的大数据风险监控系统,基于自主研发的AI感知引擎,依托动态行为捕捉技术、海量数据特征提取学习及端云一体化的协同技术,监控海量用户遭受高危病毒攻击威胁,并可实时预警,以供业务方快速发现及定位所遭受的威胁情况。为10亿用户手机安全保驾护航。
近期出现不少针对青少年的游戏福利骗局,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分辨是非能力弱、易被诱惑而上当受骗等特点,以手机游戏中的皮肤、道具等为诱饵,骗取青少年巨额钱财。
先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1
虚拟二维码,不会真扣钱?
小华被一陌生人拉进了名为“XX游戏送皮肤”的福利群。群内“客服”私聊他,称扫描领取福利视频中的二维码,然后点击“立即支付”就能领取福利。并保证只是虚拟二维码,不会真的扣款。
然而小华点击“立即支付”后,页面却显示通过某直播平台成功支付了1950元。小华赶紧询问“客服”如何退款,反而在对方的指导下,又用家长的手机先后购买了价值1.3万元的购物卡。之后小华发现已被对方拉黑。
案例2
转发10个群,免费领游戏礼包?
中学生小辉在游戏群里看到一个消息,“只要转发10个群,就能免费获取价值3000元的游戏礼包!”而且还有不少群友发了领取成功的截图。
图片来源网络
心动的小辉下载了指定的APP,并按提示将操作介绍短视频和软件安装包分享到10个群,回到APP想要领取点券时,APP却提示“礼包需要3-5天才能到账”。
如果不想等,需要额外充值30元才能加快处理。小辉觉得30元能加速获取3000元的礼包很划算,毫不犹豫选择了充值。然而充值后根本没有所谓的礼包和点券,反而通过裂变传播,骗子源源不断获取诈骗金额及APP下载量。
案例3
用家长手机扫码,就能领取皮肤?
11岁小学生小詹在短视频里看到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广告并扫码进群。群里的“客服”得知小詹的年龄后,称由于他是未成年人,需要使用家长的手机扫描二维码来帮忙激活,即可领取游戏皮肤。
图片来源网络
小詹扫码后发现支付了1998元,于是要求对方退还,对方表示按要求操作后便会退还。小詹在对方诱骗下不断进行扫码操作,最后被骗了近19万元。
案例4
直播打赏,就能获得限量道具?
9岁小女孩小糖平时喜欢玩手游,还喜欢在一些直播平台上观看游戏主播的解说。某天一个陌生的主播私信了小糖,邀请她来自己的游戏直播间,并承诺只要来打赏就会送她游戏中的稀有道具或者其他福利。
小糖一直很想要那些限量版的道具,于是点击链接进入直播间。该直播诱导小糖不断给自己打赏,前后共充值了49000余元,而所承诺的道具等却并没有兑现。
套路解析
1、 骗子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或短视频平台发布虚假免费送游戏皮肤、道具等的广告,吸引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上当。
2、 引导受害者扫码进群,并填写相关个人信息。继而指引受害者进行扫码付款、转账、充值等操作。甚至诱骗受害者提供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
在这些“游戏福利”骗局中,不法分子不仅会诱导青少年本人进行支付充值,还会手把手教孩子用家长的账号支付。那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呢?
防范宝典
NO.1
家长保护好自己的手机账号,不要轻易将社交账号密码、手机支付密码、银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告知孩子。更不要轻易设置免密支付。
NO.2
培养孩子的防骗意识,提高孩子辨别诈骗信息的意识。警惕故意搭讪的陌生人和中奖、免费领取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扫码支付、转账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教导他们如果在发现骗子及时进行举报。
QQ聊天页面右上角更多图标-底部蓝字“被骚扰了?举报该用户/群”
或“腾讯110”小程序也可以对诈骗行为进行举报。
NO.3
一旦发现孩子被骗,保存好相关证据,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NO.4
利用腾讯手机管家的家庭游戏守护功能,保护游戏安全。
选择腾讯手机管家-应用安全,进入家庭游戏守护首页-游戏管理,绑定孩子的游戏账号,设置游戏充值限制,对孩子进行游戏消费管理,可以限制孩子单次及每个月的消费金额。
除了消费限制,还可以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
家庭守护是腾讯成长守护平台面向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推出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游戏和娱乐习惯。致力于打造互信互动的亲子守护平台,倡导家长与孩子沟通、协商、互动,同时也提供必要管控工具来帮助孩子。
*部分案例来源QQ安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