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陌生人给你打电话
并提到“共享屏幕”等字眼
你要当心了,这很可能是诈骗!
近日,国家反诈中心发现
有不法分子利用腾讯会议的
视频会议、共享屏幕等功能
实施诈骗
据了解,共享屏幕是把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同步给对方,包括弹框显示短信、微信、其他App推送的内容。也就是说,你在手机上的任何操作,对方都能看到。
国家反诈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此类诈骗中,骗子往往诱导受害人使用腾讯会议内的共享屏幕功能。一旦受害人使用此功能,即使诈骗分子不主动询问,也能看到受害人手机上的所有信息,包括输入密码时跳动的字符、收到的验证码等,从而转走受害人卡内资金。
真实案例:通过共享屏幕功能,输入身份证和验证码,被骗9万余元
前不久,江苏常熟一名受害人接到陌生电话,称其贷款账户没有注销会影响征信。在对方的诱导下,他下载了腾讯会议App,之后通过共享屏幕的功能,输入身份证和验证码,结果被骗了92500元。
常熟一名反诈民警,也接到了“屏幕共享”类型的诈骗电话。
对方表示:“为了保护你的个人隐私和我们公司权益,需要你在手机应用商城上下载官方App——小米金融。稍后需你本人操作注销,系统也会为您匹配一位腾讯会议线上注销专员,辅助您注销这个账户。”
注意!骗子正是通过小米金融、腾讯会议等正规App,迷惑受害人!
在反诈民警表示已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App后,对方接着要求:“你回到腾讯会议,将共享屏幕打开,等会儿我这边教你如何操作,避免操作失误。”
随后,反诈民警提示骗子:“你那边的预留信息能不能看到我之前是哪个学校的啊?”
对方答:“你之前是在江苏警官学院对不对?”
反诈民警笑问:“对。你觉得一般江苏警官学院毕业之后会干什么?”
对方终于反应过来了:“您是人民公安是吧?你这个账户就不用注销了……”
警方提醒
不要与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这样的操作会让你在陌生人面前毫无秘密可言。涉及私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时,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如若被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
资料:科普中国
编辑:王姝姝
4月3日传来让人痛心的消息:广西钦州三名女生溺水身亡,再次敲响青少年安全教育警钟。
凡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银行业更是如此,事关大家的财产,容不得半点马虎,近年来银行业也进行了不少调整,比如启用了“存款保险标识”,在有此标识的银行存款,存款受到《存款保险条例》的保障,万一银行破产了,也能拿到赔付。此外,“大额现金管理”的试点工作也已经在深圳等地进行,存取款达到了一定的数额就需要预约登记。
其实这些调整无非都是为了更好地规范金融市场,保障我们储户的资金安全,而2021年以来,银行又迎来了新调整,有3类存款被叫停,不能再存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3类存款被叫停
第一类是“异地存款”。央行宣布,地方法人银行不得开办任何形式的异地存款。何为异地存款呢?
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是在银行实体网点开办账户的,就不属于异地存款;而如果你在网上远程开立账户时,所在地并没有这家银行的实体网点,这就属于异地存款。不过全国性的银行和没有实体网点、只在线上开展业务的银行不受限制。
第二类是互联网存款。根据央行的通知,商业银行不可以借助非自营的平台进行互联网存款业务的开展。
此后,支付宝、京东金融等平台都迅速对这类产品进行下架处理,并关闭了购买入口,现在无论是新用户还是老用户,都已经无法购买互联网存款产品了。
第三类是靠档计息产品。此前工、建、农、中、交、邮这6大国有银行一同宣布,从今年起,靠档计息产品若是提前支取,利息都得按活期利率来计算。
这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举个例子,大额存单就是一种靠档计息产品,原本20万元存3年的大额存单,提前一年取出,可以按照存满2年的定存利率2.6%来计息,利息就是10400元。
而靠档计息被取消后,利息就只能按活期利息0.3%来计算,一下子少了一大半。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朋友都要问了:这3类存款都给了我们方便或是更高的利息,为什么要取消呢?
其实靠档计息和一些利率较高的异地存款、互联网存款本质上都属于“高息揽储”,一些中小银行为了揽储给出了高利率,如果周转不过来,储户的资金就会面临风险,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取消这3类存款,也是为了规范金融市场,维护我们的资金安全。
存了的人怎么办?
根据央行的数据,我国有5.6亿人存款为“0”,也就是说,存款有什么变化,超过8亿人要“中招”。那么存了以上这三种存款的人该怎么办呢?
根据相关人士给出的答复,这几类存款取消后,已经存了的存款依然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到期之后将自然结清,当然了,储户可以选择到期取款或者是提前支取。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靠档计息产品提前支取就只能按活期利率计息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需求决定要不要提前支取。
看来以后存钱不能光看利率了,选择合规的产品,保障我们的资金安全,也同样重要,毕竟赚钱不易,存钱也要当心。
来到万物复苏的季节,似乎连谣言也跟着多了起来:“发早安等问候图片要收费了”、“土霉素是新冠肺炎解药”、“四人身上翻出200元一律算赌博”……三月朋友圈的十大谣言,你看到过几个,又看到过几次呢?
01
谣
发早安等问候图片要收费了
最近不少微信群里都有传言:“在微信发早安等问候祝福图片要收双向费”。
言
真相
辟
微信作为一款聊天社交应用,不会出现发图片需要收费的情况,大家可以放心使用,不要相信一些非官方发布的消息。
(微信团队)
谣
点评:安排,999张早安图准备好了。
02
谣
土霉素是新冠肺炎解药
网上热传这样一则“好消息”:“这次新冠肺炎特效解药是已经生产了70年的老牌药磷酸氯喹!就是原来的土霉素”。
言
真相
辟
磷酸氯喹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但土霉素并不是氯喹,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提示土霉素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
(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
谣
点评:根本就是两种药,别再混淆了。
03
谣
突发心梗 大力咳嗽能自救
朋友圈中流传着一个偏方:“心梗发作时,可采用大力咳嗽的方法自救,因为这个动作可以压挤心脏,改善血液循环,快速恢复正常脉搏”。
言
真相
辟
咳嗽不仅不能用来治疗心梗,也不建议用在其他心脏病的治疗中。在不了解心脏情况的前提下,贸然大力咳嗽,可能反而会增加生命危险!
(科普中国)
谣
点评:生死攸关,别让假偏方害了性命。
04
谣
国家要合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中医委
近日,一则关于卫计委中医司和中医药管理局将合并成中医发展继承和发展委员会(简称“中医委”)的消息在网上广泛传播。
言
真相
辟
经调查显示,在国家民政部、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官网上并没有消息中的“中医委”等组织,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然存在,并没有被合并。
(上观新闻)
谣
点评:编这种谎话有什么意思呢?
05
谣
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表
一份名为《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在微信朋友圈内热传 ↓↓↓
言
真相
辟
网传两张“男女退休年龄表”系多年老谣言,2015年就已被央广网等权威媒体辟谣。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具体实施方案仍在商讨中。
(综合来源)
谣
点评:打工人关心的退休年龄可不能道听途说。
06
谣
四人身上翻出200元一律算赌博
近日,一则“温馨提示”称:“不要再去棋牌室打牌或者看牌,公安局刚开完会,只要是四个人身上翻出200元,就界定为赌博,不问年龄大小,一律拘留”。
言
真相
辟
赌博行为理应受到严惩,但正常的打牌娱乐在中国并不违法。治安处罚法中关于“赌资较大”的认定,国家并未有统一规定,而是授权各地自行确定标准。各省市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相关“赌资较大”的标准。
(解放日报)
谣
点评:话虽如此,大家也不能心存侥幸参与赌博活动。
07
谣
三星堆是外星文明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造型夸张,让不少网友怀疑三星堆是外星文明。
言
真相
辟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没有“外星文明”这种可能,这个面具并非当时人们的长相,而是对神的想象。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谣
点评:科幻需要美好的想象力,但考古是一项严肃科学 ,我们要相信专业的论断。
08
谣
招聘和尚尼姑 传授武林绝技
网传寺院招聘启事,称实习期满可以传授一项武林绝学 ↓↓↓
言
真相
辟
消息为“换汤不换药”的老谣言,对此,中国佛教协会早前也已发布声明:相关寺院均未发布过这些招聘信息。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谣
点评:武侠梦结。
09
谣
著名物理学家近日逝世
网传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近日去世。
言
真相
辟
清华大学3月20日上午证实,此系不实消息,杨振宁先生身体状况良好。
(澎湃新闻)
谣
点评:伟大的科学家98岁还在发光发热,有的人却不学无术只会造谣。
10
谣
某地俩小孩误食河豚鱼身亡
3月19日,网友发帖称:“张大妈拿了沈家门王哥挂在电瓶车上的河豚鱼,回家误食后致俩小孩身亡”。
言
真相
辟
该信息系当事人故意编造,事实并不存在。目前,当事人已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8日。
(浙江舟山公安)
谣
点评:悲剧没有发生固然是好事,但故意编造谣言博眼球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网络信息众多,新旧谣言参杂,大家可要擦亮眼睛咯,看到可疑的信息记得留言给小编,小编会第一时间给大家辟谣哒。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今年嘉定将免费为社区居民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目前筛查已经启动,将覆盖全区1.3万名社区居民。
今天上午,记者在嘉定新城(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不少居民正在脑卒中筛查门诊排队等候检查。今年76岁的王老伯血脂较高,又曾患有房颤,今天特意前来做筛查,“我大哥就是死于脑卒中,非常突然。所以这个筛查很有必要,就算有问题,早筛查出来可以早治疗。”
嘉定新城(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翁立立介绍,脑卒中多发于老年人,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目前医学界认为,早筛查、早治疗是预防脑卒中最好的措施。“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等,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翁立立说,筛查中一旦发现高危人群,社区医院将与区中心医院联动,实现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协同干预。如果高危人群发生脑卒中症状,将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及时转诊、救治。
据了解,自2019年该项目第一次被列为区政府实事项目后,嘉定已累计为超过3万名社区居民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嘉定市民可前往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报名信息。
来源 上海嘉定
原文标题:触目惊心!你的隐私正在被窥探
文/韬略哥
最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今天,一则微博热搜在网上炸开了锅。
有卖家称,只需要一套5000元的破解摄像头软件,就可批量破解各地家庭摄像头。
而一段视频的价格从20元到几百元不等,根据刺激程度定价,还可以“私人订制”。
这种变态偷窥、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一经曝光,便触犯众怒。
同时,人们也在反思,随着科技日益发达,普通民众的隐私怎样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01
猎奇、欲望、刺激……
偷窥是藏在人性里的东西,和贪婪、淫欲一样。
它不分学历的高低,也不分职业的好坏,更不分国别,每一个人都可能隐藏着偷窥癖。
但随之而来的偷拍,却把普通人的生活,变成了偷窥者的色情片。
美容院、公共浴室、情侣酒店往往是被偷拍的“重灾区”,情侣、女性按摩等大量私密画面被明码标价叫卖。
在酒店、试衣间、厕所等地,针孔摄像头偷拍无孔不入……更恐怖的是,这些偷拍摄像头均能远程控制,甚至能推拉摇移局部放大。
化妆镜、纸巾盒、墨镜…有卖家推出“定制款”,如洗面奶盒偷拍,根据买家需求在洗面奶盒子上装好摄像头后邮寄送达。
可见,偷拍摄像头分布之广、偷拍视频数量之多、暴露隐之私密,令人震惊。
像网上这对夫妻住民宿,遭到了8个小时的偷拍,两人在民宿内的一举一动都能清晰地被看到。
不仅如此,就连两人之间的对话都能够被听的一清二楚。
偷拍像躲在暗处的很多眼睛,猥琐的目光盯着你我,我们避之不及,却又难以逃离。
因为我们不可能人人变成特工,去到一个陌生地方,先四处观察、反复检查,拉网限电,去分辨可疑的设备。
如果每个人都需要这样做的话,那个个都神经紧张了,迟早要崩溃。
02
缺位与补位
怎么才能保护住我们的隐私?
关键一点,“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偷拍视频能拿到网上卖钱成了行业潜规则。
虽然金额不大,但是数量很多,加起来就是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
然而,现实情况是,对于个人隐私保护与偷拍的处罚,还存在监管缺位和法律空白。
偷拍设备的生产者没有溯源机制,偷拍设备的购买者缺乏实名登记机制,甚至连贩卖偷拍视频者的处罚也轻得可怜。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
针对偷窥、偷拍他人卧室、浴室等隐私场所,或者窃听他人隐私的行为,将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看看国外对偷拍者的处罚,值得我们反思借鉴。
日本的《迷惑防止条例》规定:“在公共场所偷看偷拍他人隐私,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100万日元以下罚金”。
根据美国相关法律,偷拍犯罪者依据情节,可以处1年以下的监禁或1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
新加坡的《刑事法典》规定:非礼案的刑罚为坐牢最长2年或罚款或鞭刑,或当中任何两者兼施。
英国的《窥淫癖法》规定:在最严重的情况下一旦被登记为性侵犯者,最高面临2年监禁。
综上所述,如果能从偷拍设备的安装者、偷拍设备的操控者、偷拍视频的传播者、偷拍视频的流通网站、偷拍视频的购买者,进行全网无死角的打击;
让他们知道这种蝇头小利是不好赚的,有可能赚了50,但是要坐牢两年。
当利益和处罚极其不对称时,当知道做了坏事是逃不掉时,相信偷拍行为立马就会减少很多很多。
不过,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针对偷拍的立法正在推进中。
今年就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将偷窥偷拍等行为入刑,遏制偷拍等违法行为高发。
目前大多数偷拍案件都是予以治安处罚。偷拍等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在刑事处罚中缺位,已成为我国刑法一大漏洞。
政协委员建议完善立法,对偷拍等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行为予以刑事处罚,在《刑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中增加“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罪”。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针孔摄像头及窃听、偷拍行为;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非法生产、销售针孔摄像头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从源头上制止针孔摄像头泛滥的局面;
明确酒店、宾馆及公共厕所等管理者的主体责任,对出现违法设置窃听窃照装置的管理者予以相应行政处罚,并使之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个人建议,国家应立法,严格规范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生产流程,使其只能用于保障国家利益的专业用途,不能肆意买卖、交易、传播甚至脱离国家的管控。
03
个人如何防护
目前,关于偷拍的法律还处于完善过程中。
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对偷拍持坚决反对的严肃态度,不能让这种犯罪行为被轻描淡写地定义为“好奇”。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偷拍的视频,按来源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来自偷拍的摄像头,还有一类来自自装的摄像头。
针对针孔摄像头,应要求公共场所各方成立检查组,定期进行地毯式的检查,查处大量隐蔽摄像头并公开展示。
同时,我们应学习相关防偷拍知识,增强防护意识,有条件可以在外出时携带防偷拍红外探测仪等。
关于家庭智能摄像头的使用,我们总结出以下安全提示:
购买摄像头的时候务必选择安全系数高的品牌;
在使用摄像头时不要留用初始密码,以及过于简单的密码,密码定期更换;
在安装摄像头时要尽量避免隐私区域,尤其是卧室、卫生间这样的私密区域;
在用摄像头与自己的手机进行连接时,切记关闭视频分享功能或者不要长时间开启这项功能。现在市面上很多产品都具备视频分享功能,为的是方便家人一起照看家中宝宝或老人。
最后,希望通过个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的隐私能不再被随意窥视。
可当董先生把快递打开后,才发现与之前自己搜索过的“生肖纪念酒”包装有些不一样,生产厂家也不同。
一:铺天盖地的推广
二:“一抽即中”的奖项
三:“五花八门”的额外收费
四:虚假的价格标签
五:“聚沙成塔”的收益
除了此类“百分百中奖”的骗局外,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这些“抽奖”套路。
01 满一定金额参与抽奖,折现先交“登记费”
商家宣传只要下单满一定金额就可以参与抽奖,中奖率同样也是百分百,奖品都是高档手机、奢侈品牌首饰等,并且滚动播出其他用户的中奖信息取得用户的信任。
用户购买产品中奖后可能会产生“很划算”的心理,在商家的引诱下再次购物抽奖,之后商家又告诉用户奖品可以折现,但需要登记用户的个人信息,还需要缴纳登记费,但登记费是可以返还。
这时用户如果选择相信商家选择“折现”并支付登记费那钱财就是有去无回。如果不选择“折现”商家也可以发送劣质产品或拒绝发货,诱导用户消费的目的也已经达到。
02 诱导用户填写手机号,强行开通付费套餐
这类型抽奖的模式是中奖后要求输入手机号免费领取,结果用户“一顿操作”未被提醒就莫名其妙地开通了付费套餐。
03 调整中奖概率,让用户“上头”
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网站,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风险网站。那么大家对风险网站又有多少了解和认识呢?
一起进入风险网站Q&A:
Q1
我们可能接触到哪些风险网站?
A
1、虚假交易平台
骗子通过第三方社交软件发送交易链接,但链接跳转的是和正规交易平台非常相似的钓鱼网站,交易的金额会全部流入骗子的账户且受害者无法收到商品。
2、虚假执法网站
一般在冒充公检法诈骗中出现。骗子给受害者发送虚假执法网站,以此让受害者确信自己卷入案件中,同时获取受害者在网站填写的个人信息。
3、虚假投资、理财平台
一般在杀猪盘诈骗中出现。诱导受害者在平台中投入大量投资金额,并以解冻账户、缴纳保证金等骗取金钱。
4、色情、赌博网站
通过色情内容、博彩游戏等诱导受害者在平台进行充值、支付购买服务,骗取金钱和个人隐私信息。
Q2
我们可能在哪里接触到风险网站?
A
1、恶意广告
许多合法网站依靠付费广告生存,但这些广告中可能隐藏了恶意网站,而网站站长和用户都不知情。
当用户可以点击这个网络广告时,浏览器可能重定向到恶意网站,或在后台下载恶意软件。
2、垃圾邮件或私信
骗子通过邮件或社交媒体私信发送一些吸引人的文字和图片,点击后会跳转到恶意网站。带有恶意代码的网站能窃取网站访问者的登录信息或其他数据。
3、聊天中的不明链接
骗子冒充客服、警察等通过微信、QQ给受害者发送恶意链接。
4、恶意手机软件
恶意APP通常会链接到风险网站,例如赌博平台,并引导用户不断进行充值。
Q3
风险网站有什么危害?
A
1、用户在风险网站进行登录操作,容易导致账号密码被窃取。不法分子就可以用这些密码去尝试登录你的支付宝、淘宝、网银账户等等。
2、不法分子通过风险网站窃取个人信息,如通讯录、银行卡号、身份信息等,再将这些信息打包卖给诈骗集团,用来精准诈骗。
3、不法分子利用网站漏洞植入木马病毒,当用户点击链接,就有可能感染病毒,导致银行卡、微信、支付宝内的资金被盗刷。
Q4
如何防止落入风险网站的陷阱?
A
01
不要点击不明链接
不要点击邮件、短信、聊天中来历不明的链接,不要随意点击网页弹窗。
点击链接前可仔细观察域名,有些仿冒网站域名和官网非常相似。
例如:
https://www.apple.com.cn/(苹果官网)
http://www.apple.mmncd.cn(钓鱼网站)
访问带有官网标志的网站防止进入钓鱼网站。
02
观察是否带有绿色安全标志
有些网址前面会有一个绿色的安全标志,这些网页一般不会有广告弹出,浏览时就不用担心会被恶意广告干扰,或者不小心点击到恶意链接。
这个绿色安全标志就是网页做了HTTPS,给网页加上了SSL安全证书,避免了网页篡改、流量劫持等。
03
在http://开头的网站谨慎操作
尽量访问https://开头的网站,而在http://开头的网站最好不要进行敏感操作,如输入银行卡信息等,否则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04
对不明网址进行检测
访问网站前,可在微信-腾讯安全中心小程序-不明网址查一查,进行风险网址检测。一旦检测到风险网址,会及时提醒用户。
腾讯手机管家睿眼安全实验室可对风险网址进行精准检测。
睿眼安全实验室具备专业的终端威胁感知服务,是搭建在腾讯安全服务上的大数据风险监控系统,基于自主研发的AI感知引擎,依托动态行为捕捉技术、海量数据特征提取学习及端云一体化的协同技术,监控海量用户遭受高危病毒攻击威胁,并可实时预警,以供业务方快速发现及定位所遭受的威胁情况。为10亿用户手机安全保驾护航。
微信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而朋友圈作为微信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大家用来分享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每天刷朋友圈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朋友圈实施诈骗,让人防不胜防。
转发集赞就能免费领奖品?
moments
小美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分享的集赞活动,只要分享到朋友圈并集满50个赞,就能免费获得一台大牌美容仪。小美一直心仪该品牌的美容仪,但因价格昂贵一直没下定决心购买。
心动的小美将活动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并在各个群里麻烦朋友帮忙点赞。好不容易集够以后,将截图发送给了活动客服。对方给她发送了一个兑奖链接,小美点击链接进入网页,显示需要填写姓名、手机号码、住址等信息,并需要支付“手续费”。小美支付费用后却迟迟等不到奖品,再联系客服发现早已被拉黑。
套路解析
很多“集赞”、“转发分享”的活动打着免费的旗号,然而兑现时则会要求支付费用,用户很可能收不到或者收到假冒伪劣的奖品,同时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会遭到泄露。
另外,也有不法分子以核实是否重复领取等为由,多次向用户索要微信付款的二维码截图,最终骗取多次盗刷快捷支付的机会。
小测试只是休闲小游戏?
moments
小思平时喜欢做心理测试,某天看到同学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个“输入生辰八字,测试你的来世今生”的小测试,好奇的她点击进入测试,发现需要填写姓名、手机号码还有出生日期。觉得好玩的她没想太多,按提示提交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没想到从那天起,小思的手机就经常接到各种广告推销电话,让她不堪其扰。
(图片来源网络)
套路解析
朋友圈各种小测试可谓五花八门,星座、性格、职业、感情......各种小测试主题新颖有趣,不少用户玩过以后也会把结果分享到自己朋友圈。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测试,很可能存在隐私泄露风险。
这些测试一般需要输入真实姓名、手机号码、出生日期或其他个人信息。然而这些隐私信息则很有可能被窃取。
不少测试其实是为了给公众号或其他APP引流,诱导用户关注公众号或下载软件来完成测试,同时收集用户信息。一旦不法分子掌握了用户的手机号、银行卡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用户银行卡内的资金可能会被盗取。
参与投票评选就能获得现金奖励?
小王在朋友圈看到一则广告,显示是一个评选校园女神的活动,投票前三名能获得丰厚的现金奖励。对容貌很自信的她决定参与该评选活动。在提交了照片和个人信息后,小王就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各种拉票。
在这个评选活动中,除了一般的投票,还能给选手“送礼物”。每个礼物均对应不同的票数,任何人都可以花钱购买礼物送给选手。小王发现排在自己前面的选手票数上升得特别快,为了拿到前三,她决定花钱买“礼物”给自己刷票。最后花费了数千元,却仍然没赢得前三,小王这才意识到自己落入骗子的圈套。
(图片来源网络)
套路解析
这类投票骗局往往要求先关注账号或绑定手机,提供家庭真实信息等。这些信息很可能会被打包出售给诈骗团伙,用来实施精准诈骗。此外,不少类似投票提供“买票”及“送礼物”功能,花的钱越多,购买的礼物越好,票数也就上升得越快。不法分子通过后台操纵结果,以此骗取钱财。
拼团买水果超划算?
moments
家庭主妇周女士在朋友圈看到一则广告,“只要凑齐20人,一个进口榴莲只要5块钱!”于是周女士把活动链接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好不容易凑齐了人数,以为就能顺利买到超低价的水果。然而,等她联系客服时,却被告知该活动还要通过抽奖的形式,抽中才发货,抽不中则退款。而周女士迟迟等不到水果,也一直等不到退款。
(图片来源网络)
套路解析
朋友圈各种拼单团购活动,广告内容都是只要凑够一定人数即可成团,价格非常实惠。然而低价诱惑背后,可能暗藏各种陷阱。
1) 可能收到货不对板、以次充好的商品。而一般人怕麻烦也不会进行退货。
2) 某些拼团平台以低价吸引用户上钩,实际目的是套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
3) 部分拼团即使凑齐人数,还需要随即抽取中奖者。未中奖的金额一周甚至更久才退回,而中奖名单也不会公布,很有可能是平台在变相集资。
防骗指南
moments
1
天上不会掉馅饼,低于市场价很多的商品应谨慎购买,网购尽量在正规的平台上进行。保存好订单信息,发现被骗立刻报警求助。遇到所谓的免费领取更要提高警惕。
2
不要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或者随意下载安装未知的APP,避免手机被植入病毒以及个人信息泄露。
不明链接及安装包可通过微信-腾讯安全中心小程序进行检测。
3
不要随意扫描广告单或陌生人发送的二维码,保护账号及信息安全。
在腾讯手机管家-安全检测-二维码图片检测,对不明二维码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