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公安部门一直在加大打击诈骗团伙的力度,但不法分子仍然通过不断升级的诈骗装备,不断完善的团队分工,不断优化的话术剧本,使得不断有用户落入他们设定好的圈套之中。
下面几个问题,你好奇过答案吗?
01
为什么骗子那么难抓到?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个疑惑,我们平常所使用的手机号码、社交账号都是实名制的,按理来说是能根据这些账号准确定位到个人。那为什么骗子不可以?受害者能提供自己被骗时对方发送短信的号码,打电话所使用的号码,对方所使用的微信号、QQ号,甚至是对方用来实施诈骗所使用的银行卡号......有了这些信息,为什么还是难以追踪到骗子呢?
1)诈骗“黑科技”隐藏具体位置
此前,在手管关于诈骗设备的文章中提到了几种“黑科技”,其中一样就是被称为诈骗“神器”的GOIP。GOIP是一种支持手机卡接入的网络通信硬件设备,一台设备可供上百张手机SIM卡同时运作,还可以通过服务器远程控制拨打电话、发送短信。
能远程控制、能任意切换号码,骗子利用GOIP设备隐藏身份和位置,这使得公安机关对其反制拦截和信号溯源难度极大。因此,诈骗受害者所看到的短信发送方、电话拨打方,可能都是骗子伪装之后的结果,而不是他们本人实际的电话号码。
2)租借账号伪装身份
狡猾的骗子为了隐藏身份、迷惑警方,一般会拥有多个账号。其中一部分账号可能是骗子自己注册养号,但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因此骗子会利用一些法律观念淡薄,又有兼职赚钱需求的人,以提供佣金的方式诱骗他们出租自己的社交账号,或者组织他们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办电话卡、银行卡,然后以每张卡几十或几百的价格统一回收。骗子利用这些账号、银行卡、电话卡实施洗钱、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相当于借用普通用户身份逃避监管,有更强的隐蔽性,很难定位及追踪。
手管提醒
1、不要出借自己的社交账号,不要随意买卖、出租、出借银行卡、支付账户和电话卡。一定不要因为蝇头小利而成为诈骗团伙的帮凶,影响个人征信,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2、妥善保管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不再使用的手机卡或银行卡及时注销,以免被盗用。
3、发现可疑的社交账号,及时投诉举报。
投诉违规的微信用户可点击聊天窗口右上角“...”-投诉-选择投诉原因-提交必要的证据。
投诉违规的QQ用户可点击聊天页面右上角更多-底部蓝字“被骚扰了?举报该用户”,选择举报理由。
4、谨慎添加陌生人为好友,遇到陌生的手机号码或社交账号,可利用腾讯手机管家的陌生账号检测功能,检测陌生好友是否存在欺诈等不良记录。
02
为什么钱那么难追回来?
也有用户会问,如果被骗以后立刻报警,钱就能追回来吗?有些时候是可以的。钱还在银行账户里,警方立刻通知银行冻结该笔钱款,那也许能成功把钱款拦截下来。然而很多时候,并没有这么简单。
图片来源网络
1)子孙账户
不少诈骗团伙在收到钱款后,会立刻对钱款进行拆分,通过银行账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多次分散转账,然后将钱款取出。这样就很难追查资金来源和冻结账户了。
2)境外账户
除了对钱款进行拆分,不少诈骗团伙还会第一时间将钱款转移至境外账户上,导致钱款难以被追讨。
3)数字货币
一些骗子在得手后会迅速将钱款取出,再由第三方通过境外网站换取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快速将钱款变身、洗白,以此逃避警方的追查。
手管提醒
1、凡是涉及交易、转账、汇款等金钱往来操作,都必须提高警惕。不要盲目就按对方要求操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官方渠道联系客服咨询、核实。
2、被骗了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求助,以便警方能以最快的速度将钱款拦截下来。相关证据也要保留好,包括被骗过程,短信或聊天记录截图,转账记录证明等。
3、如果被骗是通过微信进行转账的,可以点击“我”--“支付”--“钱包”--“账单”,选择相应的支出记录,点击“对订单有疑惑”,选择“涉嫌诈骗”并填写被骗过程,上传图片证据和报案回执。
03
骗子是怎么拿到我们的个人信息?
不知道你有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对方自称是网店客服,因为你的订单有问题需要退款理赔。对方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手机号码,购买的商品,甚至下单的时间,那你会相信吗?
这就是这几年频发的冒充客服骗局的常见开端。尽管在各种反诈科普下,很多用户能意识到这是诈骗,但内心也会很疑惑,骗子到底是怎么获取到那么多的信息?
1)APP过度收集信息
尽管国家工信部门一直在大力打击,仍有不少APP“顶风作案”,过度获取非必要的权限,将收集到的用户信息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通过关键词的过滤和抽取,就能从中提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实现准确的用户画像,以及精准的营销推送。然而这些用户信息一旦被泄露,就有可能成为诈骗团伙的数据库。
2)恶意APP或不良广告
一些植入木马程序的弹窗广告或恶意APP,用户一旦点击或下载安装,就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手机里的信息被大量读取、收集、上传,包括软件使用习惯、通讯录信息、照片视频等文件等等。
利用这些信息对不同用户进行打标签,例如:有兼职需求、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有积蓄、容易被诱导的老年人;有一定经济基础、渴望感情的单身女性......这些标签可能被用于进行垃圾营销,有针对性地推送带有欺诈内容的广告,更有可能被打包出售给诈骗团伙,实施精准诈骗。
图片来源网络
3)企业内鬼
此前曾有新闻报道,有快递公司员工将员工账号以一天500元的价格租给不法分子,不法分子通过非法登录快递企业内部系统获取客户个人信息,又将这些信息转卖给境外诈骗分子实施精准诈骗。买卖个人信息早已有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类似快递信息的买卖也是屡禁不止。
图片来源网络
手管提醒
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个人信息。很多诈骗的源头都是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日常妥善处理表单票据,不要在不确定安全性的网站中注册账号、提交信息,尽量不要参与扫码送礼、问卷调查等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街头活动。
希望大家都能识破骗子套路,远离诈骗!